2007年7月2日 星期一

ㄜ便便大戰....


兩個月前開始訓練全全的大小便,截至目前的成果是尿尿ok了、大便卻比國父革命更艱鉅、屢戰屢敗、越挫越絕望...他堅持一定要包著尿布才肯大便,不坐尿桶、不坐小馬桶...


昨兒個回娘家又忘記帶尿布了,晚餐時間只見全全正用手指摳著屁屁,這是他想大便的前兆,心想吃飽飯才有力氣來跟他拼命,但是他一直摳著屁屁,覺得不大對勁,把他抱到浴室瞧瞧~果然褲子已經沾染了一些糞便,表示他是強忍便意的結果,試著跟他說脫掉鞋鞋和褲褲來蹲馬桶便便,他像是即將被強暴的模樣死命拉著褲子躲著我要伸出的魔手,也不肯讓我脫鞋,然後一直哀號...小妹走進來幫忙,終於將他的褲子、鞋子脫了,但他還是不肯坐馬桶,像是要將東西塞進箱子一樣的把他抓起來壓在馬桶上,他還是溜下馬桶,馬桶座上還殘留糞便,我和小妹已經是汗如雨下了.....


大姊是兩個孩子的媽,這時她已經看不下去了,一進浴室就把我們兩個趕出去,她要親自對付這個小頑固;此時我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覺得得救了~回頭將剩下的飯扒光,期間只聽到大姊一陣又一陣的叫罵聲伴隨著全全一波又一波的哀號聲,我覺得頭好暈好暈,終究小頑固還是堅持將他的便便留在自己的身體裡,不肯輕易交出,老媽也受不了了,叫姊不要再逼全全了,還是去買尿布來讓他大吧!我抱起已經泣不成聲的兒子,小妹去大潤發幫忙買尿布,全全就這樣緊緊的勾著我的脖子,看著他的淚眼汪汪的模樣又覺得他好無辜,忍不住還是安慰了他,這期間他睡著了,等小妹買回尿布,要幫他包時,才知他的屁股又沾了一些糞便,要幫他擦乾淨時就醒了,而且非常抗拒大家碰他的屁股...


過了約10分鐘,發現他的尿布鼓鼓的,嗯~他已經大了一大駝了....我們三姊妹費煞苦心、努力半天想讓便便離開他的身體,最後還是不敵一片尿布來的厲害;這讓我想起北風與太陽的故事,只是想拿走的東西不同罷了!終於搞定了他,此時也才發現自己的衣服、褲子都沾了全全的糞便...又是淒慘的一天....

2007年7月1日 星期日

培養孩子優質的生活能力

「生活能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

人類的嬰兒,似乎是沒有能力的存在。雖然有些動物一出生便能站起來,人類的嬰兒卻不會爬、不會走,只會哭而已。

即使如此,人類的嬰兒依然具備「生活能力」,像吸奶的本能便是。

「本來非常非常擔心該怎麼養孩子,看到初生的嬰兒會自己找到乳房乳頭的位置,專心地吸吮。啊!感受這孩子正好好地活著,原本的擔憂便煙消雲散了。」一位母親這樣對我說。

就是如此。自己會找奶喝的能力,這是人類具備的第一種「生活能力」。也就是「想吃」、「想喝」的食欲,「想睡就睡」的睡眠欲,或是「投入媽媽溫暖懷抱」的欲望,這些是所有動物都有的本能欲望———也就是嬰兒「生活能力」的具體表現。

「生活能力」的基礎在於基本的欲望——— 「想要」、「想知道」、「想做」

最初開始,孩子最單純的「生活能力」,常伴隨成長而有著多種層面的表現方式。和小朋友們一起嬉戲奔跑、無時無刻對罕見的事物感到好奇———孩子逐漸擴展自己的生活圈。這些都是孩子「生活能力」的表現。然而,在現代的日本,嬰兒天生具有的「生活能力」,已隨著養育過程而日益減少,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現象。

在幼兒最顯著的情形是,普遍缺乏食欲。

我個人主持的「新教養系統(NMS)研究會」經常接到會員們的詢問:「孩子沒有食欲,很傷腦筋。」、「才坐在餐桌前,就開始把食物當玩具玩。」、「不吃飯,光想吃零食。」等等之類想商量的問題。只有食欲是不夠的。

好奇心,是動物與生俱來非常重要的「生活能力」。因為聽聞新事物,並且想要探索了解,是動物追求安穩生活不可或缺的能力。那黑抹抹的東西是什麼?為什麼它移動如此快速?———那奇妙的聲音從何而來?———想知道初見的東西、對不明事物的好奇心,是動物安穩生活之必需。

這I與食欲相同,是生存時不可或缺的「生活能力」之一。然而,缺乏好奇心的孩子愈來愈多。知道新事物覺得麻煩,沒有想做的欲望。

飛機很重卻可以飛在空中,不可思議吧!用英語和美國?H交談,很有趣吧!這些都是「好奇心」,根植於本能欲望的一種「生活能力」,可是最近的孩子,對於這種欲望變得很冷淡。不僅如此,也少有心情想積極做點事。

跳箱想跳得更高,像大人一樣動手刷油漆、試煎荷包蛋———什麼事都有趣、眼神綻放光采、全力以赴,本來就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但是這種心情已日益減少。最後,「不想變成大人」的孩子們便出現了。

我在孩提的時候,晚上睡覺前,看見父母親正在吃冰淇淋,便叫:「啊!好好吃喔!」,「小孩子不行!」大人不讓我吃。當時,心裡懊惱極了!好想快快長大,晚上可以吃冰淇淋。現在擁有如此單純夢想的孩子,愈來愈難找到了。

對人類來說,「想要」、「想知道」、「想做」的基本欲望,就是所謂的「生活能力」,現在的孩子正日益欠缺。他們覺得人生無趣,自是理所當然。因為,平淡乏味早已維持多時了。現代的孩子、青少年,最大的問題便在這裡。

過度滿足「欲望」,會失去「動力」

我們不妨觀察一下中學的狀況!明明在上課,卻有人在毀壞課桌,或是睡眼惺忪地往窗外看,孩子們見不到一點「動力」。外面蹓躂的少年們也無精打采;垂頭喪氣、磨磨蹭蹭地走著路。精力充沛、興味十足地與朋友、同學談天,或是動作敏捷、步伐輕快的孩子,已難得一見。因為他們「不想知道」、「不想做」、「不想要」。

高中生的「無生氣」、「無關心」、「無感動」三無主義曾喧騰一時,不過那已是二十年前的現象。雖然那些現象被解讀為受到「考試戰爭」影響,其實,我認為應該和孩子們的「生活能力」,有更深層的關連。

大人們陷入錯覺,認為愈滿足欲望,愈可以提高孩子的「動力」,也就是激發他的「自發性」。可是,人類欲望一旦過度滿足,就會導致衰敗。從前孩子所擁有的「生活能力」,是在自然中萌芽,即使父母親沒有特別意識到,一樣能在自然而然中教養。因為當時生活貧困,如果不能積極吃喝、運動,就無法存活下去。

然而,如今正處於富裕的時代,一切都改變了。孩子自出生後,自己不表示意見,可是大人什麼東西都給。即使挨餓度日,也不會受凍。父母親什麼都給,到了孩子長到好幾歲,還要依靠父母生活。父母親想要提高孩子的「動力」,反而陷入揠苗助長的困境。

今後孩子的教育,必須教導「自制力」

人類的欲望,是以「生活能力」作為基礎,最終仍需要得到滿足,但是切莫一開始便輕易地過度滿足。就像雜草扎根在太鬆軟的土壤裡,看似長得細高,卻是一拉就被拔掉了。太容易得到並滿足欲望,將失去真正的堅強,徹底變成懶散。

一直得到東西的孩子,不知道要珍惜東西;還沒餓肚子,就給吃的孩子,不會知道米飯的美味;一哭就得到抱抱的孩子,認為抱抱是理所當然,一定哭鬧到抱抱為止。在「富裕的社會」潛藏著這樣的危險,忘記要感恩付出的東西與付出的父母。

光擁有富裕是不夠的

對人類來說,學習的確是極重要的事,但孩子興趣缺缺。因為大人經常強制他們學習,並以此作為評價。更何況評價的人不是外人,而是疼愛自己的媽媽。在某種意義上,過度的幼兒教育,絕對不符合理想。我們必須學習日本先賢智慧,將孩子的教育託付別人。「給予關愛」和「教育、評論」的角色,還是由別人擔任比較好。

這麼做,就能提振孩子「想要」、「想學習」的心情,讓它充分萌芽、伸展。當然,他們就能學習到「生活能力」。那麼,父母到底該如何教育孩子,才能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呢?那就是要教導孩子「自制力」。

當然,負面的「忍耐」、阻礙孩子意志和壓抑孩子感情的「忍耐」,是沒有意義的。可是,有意義的「忍耐」、忍耐後體會更大喜悅的「忍耐」程度,卻為孩子帶來生命的喜悅 。